【三下乡·冕宁之行】走访彝族村落,感受民族风情

2013-08-25 11:02:10 来源:土木新闻中心 分类:学生天地 阅读量:

8月1日上午的实践内容是参观优胜村隔壁的彝族村,队员们早早就起床了,8点一过,便在优胜村肖村长和彝族村王阿拉兹村长的带领下,前往位于优胜村隔壁的邻村——孜家村,进行参观与了解。

乡村小道上行车不到10分钟,队员们便到达了孜家村。在村口,一群一群的孩子在嬉笑追逐着,老人则坐在门口晒着太阳作刺绣。在这里,仿佛丝毫看不见压力与烦恼,一切显得那么祥和。

从村民委员会主任口中,队员们了解到,孜家村是宏模乡三个彝组村落之一,全村共800人,2个小组,其中只有一户是汉族人。村里的生产水平十分落后,全村人均靠种田为生,收入很少。所以,年轻一点的都选择外出打工,而这也导致了村里有着大批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这便又成了村里的一大难题,当地人大多不重视教育,10多岁的孩子刚长了力气就外出打工,所以上学最多能上到初中,大多数没有经济条件的选择不接受教育。到8月5、6号时,村里又将有一批年轻人出发去新疆采摘棉花。

一路上,队员们看到了泥泞的山间小路,遍地的土坯房,稀少的玉米地,还有背着背篓、光着脚丫的小孩子,心里一阵阵的难过。

据村书记说,孜家村人的年平均收入是1200元左右,实在是收入很少,种地的粮食给家里的牲畜喂完所剩无几了,勉强能填饱肚子。到现在村里仍有90%以上的土坯房,一些基础设施包括灌溉用水都很不足,到了灌溉的季节,每家每户排队接水,每户也只能分到10几分钟。就连村里的主干道硬化,也是在乡政府和优胜村村民的帮助下完成的。面对这种情况,村里甚至还有实在过不下去,服药自杀的。书记还提到,彝族村属于直接从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跨度大,发展就跟不上。平时很容易在报纸上见到对彝族情况的报到,其实与大家眼见得还是不同的。 我们很有自知之明,明白我们村与隔壁的优胜村的差距,至少落后20年。

在老师和同学们问及到政府帮扶问题时,王村长的回答让队员们感到十分的感动“我们理解政府的苦衷,政府也有难处,那么多贫困的地方,政府不能全部都顾及的很好。”

20年,这样一个数字,队员们纷纷表示难以体会这个时间跨度的含义,但只是参考一下他们现在的生活,与20年前相比,能同日而语?离开孜家村的路上,队员们仍在沉思,可能是这次震撼带了的不仅是对现在生活的珍惜,也代表了对这方土地这放人的真切同情与努力帮助之心。

在这个贫穷的村子里,我们结识了王村长的女儿王丽,她淳朴的让人觉得是一张白纸,在隔壁村子优越的孩子面前,不敢大声说话,自卑心充实了整个幼小的心灵,队员们都不嫌弃彝族村的“脏小孩”,与他们手牵手、共欢颜。到如今,还记得他们见到城里人的惊讶的“大眼睛”。但愿,这个贫穷落后的彝族村能够得到关注,赶上别人的步伐。

供稿:赴冕宁实践队

来源:土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