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实践出真知—专访第三届研究生结构设计大赛命题老师王骑

2013-05-30 14:52:42 来源:土木学院研究生新闻中心 分类:学生天地 阅读量:

王骑:博士,工作于1066vip威尼斯桥梁教研室,第三届研究生结构抗风设计大赛技术委员会负责人。

研究生结构抗风设计大赛已经告一段落,可是很多同学对这次比赛规程的诞生却是一知半解,出题老师是经过怎样的字句斟酌才编写出了比赛细则?为什么今年将历届抗震设计竞赛改为了抗风?比赛细则为什么会临时被修改?为什么最终材料被敲定为桐木桥?

记者在土木馆1421见到王骑老师时,他身着简单的灰色衬衣。当谈到这次比赛的时候,他仍然毫不掩饰心种浅浅的激动,就像面对被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让我们跟着王骑老师,再次见证赛题的诞生。

记者:能不能介绍一下技术委员会的情况呢?

王骑老师:技术委员会包含了十余个成员,廖海黎院长是这次抗风竞赛的命题总负责人,而我则负责其中规程的制作等具体工作。技术委员会的任务就是负责比赛细则的制定,材料的选取等。由于这次抗风比赛是第一次,所以出题时间比较久,历时两个月左右。

记者:据我了解,往届比赛都是抗震,今年为什么改为抗风呢?

王骑老师:首先,我们学校有世界上最大的边界层风洞实验室,可很多同学对此并不了解,抗风比赛可以推广和宣传我校的风洞实验室。其次,现在的高层和大跨建筑越来越多,而这些都是需要进行结构抗风计算,抗风比赛可以增强同学们对高层建筑抗风的设计理念。另外,替换掉抗震也避免了千篇一律的重复。

记者:这次比赛旨在培养同学们哪些方面的能力?

王骑老师:比赛的过程中,查阅关于抗风相关文献时,可以学习到关于风荷载计算相关知识;使用有限元计算软件,可以提高软件的使用能力;阅读规范时,可以加强对规范的理解。另外参赛者在参加比赛之后,合作能力,演讲技巧,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这些方面都会有所提高。

记者:比赛细则被修改了一次,修改的依据是什么?

王骑老师:相对于第一次细则,第二次主要在材料的使用,加载方式,评分细则等方面进行了修改。该比赛应该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不能太专业,否则没有学过抗风知识的同学便有劣势。另外细则还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兼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可操作性。当然修改细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比赛的材料发生了改变。

记者:比赛的材料是如何确定的呢?

王骑老师:材料是通过现场试验然后相互比较最终确定的。我们曾用了几种材料做了不同的模型相互对比,比如PVC、竹材、一般木材和桐木条。桐木条被选定为比赛材料是因为它容易加工和粘合,且它具有一定韧性,却又容易断裂,这样的话比赛就具有一定淘汰性,也更容易体现参赛者的设计能力。材料确定了后然后再确定模型的高度、尺寸、质量等细节。

记者:本科生也有结构设计大赛,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赛有什么不一样呢?

王骑老师:研究生的抗风比赛,与工作之后的实际设计更为接近。另外本科生主要考察对设计概念的把握,研究生则需要进行查阅规范,运用有限元软件计算等细节性工作。

记者后记:在一次抗风比赛中,这么多老师忙碌了两个月,就是为了一个比赛规程,而这些努力都常常被参赛者忽略。记者也要借此机会,向技术委员会的老师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来源:土木学院研究生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