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悦读】郭培:生活在理想世界

2014-02-24 11:51:32 来源:郭培 分类:学生天地 阅读量:

这句话出自歌德。

选择阅读书目时,纯粹看与书名的“眼缘”,最近一段时间对“人性”的内修外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总觉得有些人有些事是人性中的特点而为之的,所以理解了人性恐怕就能接受别人的做法了吧,因此就相中了《人论》,期待着谁能把“人”这个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但是它却与我假想的人性剖析完全不同,他的科学性和思辨性更强。初读这本“人类文化哲学导引”,确实艰涩难懂,但还是硬着头皮字斟句酌,由于自身才疏学浅,对其很多思想还未能完全理解。

《人论》是作者——现代西方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晚年阐述其代表作《符号形成的哲学》的一本书,探幽析微,旁征博引,融以新观,从而流传于世。主要分为两个篇章,有人说第一篇章就是在画一个圆,即讲述人是什么;第二篇章就是圆的每个扇面,包括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文化现象。读此书前需要有一些心理学、生物学的常识和积累,由于缺乏,我也只啃完了第一篇章,在此斗胆跟大家谈谈我看大师名作的心得和感悟吧。

卡西尔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这样一个逻辑关系来粗略概括。整本书的逻辑也是按照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一剖析。先是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再讲述作为“符号的动物”的人,最后综合各种人类参与的文化现象来印证人类创造文化的探索是多么重要。

我给文章的标题是“生活在理想世界”,其实个人感受,这个‘理想’是满足自我“幸福感”的理想,而不是别人眼中或口中的成功标准与否,我们漫步在星辰之中的快感也许并不为人人所动。生活在理想世界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可以让我意识到梵高“星空”激情的幻想,别放弃那片天空,即使星辰寥寥。

寻找那片天空,起码要认识自我。书中也这样说。

认识自己被当做道德要求、宗教法则、哲学核心,但是唯一不变的是认识自己是一个追寻自己的过程。人类由此也产生了自我认识的危机,即人类越是通晓各种,越是对自身充满疑问和探究的好奇。这种好奇也可以转化为我们未能发现自己的“潜力”,人人常说不逼自己一把,都不知道自己多大本事。潜力依存挖掘,挖掘依存工具,这个工具可能就是你从外界获取的能量和眼睛来发现自己的潜力,并将之展示于世,不仅成为生存保障,也许会赢得光彩夺目。有时候感慨其实潜力人人都有,只是是否愿意去这样做而已。人人都期望成为出类拔萃的那一个,但我们确实有着不完美,就让我们在接受精神食粮洗礼的过程中趋于完美吧。

另一方面,人被当做一个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我同意的观点是:这种审问并不包括任何的“外部降临”,而是不容扰乱的灵魂意向和内在态度。现在我审问我自己,平日里更多的关注反而是“外部降临”的物质条件,忽略了对内心态度的关注,范仲淹曾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有多少人被“外部降临”占据了主导,恰恰这外部降临是最虚无和不真的。曾经,我迷恋于“以物喜以己悲”的状态,当然这不是原意,而是迷恋沉醉于万物、感同身受的自然感,这里篡改了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三层论中说求知是人的本性。鲁迅也说过“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这就暗含了求知是前进动力,求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技能、视野、思想等等。这不也正说明了我们学习中不可放弃求知吗?我非常崇拜的一位老师,她每天的时间都用来阅读经典书籍,在她的课堂上,我总是觉得自己脱离了现实社会,遨游在另一番天空景象中。然而自己太缺乏求知的欲望,书到用时方恨少,才明白为何看书却无法给别人讲述。生活在大学里的文化人却如此落得如此尴尬境地。

“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作人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人也是在不断的创造“理想世界”的过程中体现价值。说到这个“自由”,想起来很多学生给我反映生活之无聊,大概也是因为没有融入这些文化所致吧,想给大家说一下,携带文化来构建理想世界吧。

与我的这个价值观相似的是,卡西尔在讲到人和动物的区别时,用到了一个对比的词汇,“可能性”和“现实性”。人是奔赴在“理想世界”的进程中,不断的解决着一个又一个“可能性”,才打开了理想世界的大门,而动物依存在物理世界的“信号”行动,被“现实性”打败。这何尝不是在警戒我自己呢?人类在告别原始动物性的历史长河即为一部人类的文化史诗,这种实现“可能性”的过程就是文化不断的附庸人类的过程,也是人类将文化形式转化为符号形式的过程,正是这种开化,也就证明人是动物和文化的统一体。

另外,卡西尔

来源:郭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