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悦读】周亨通:警世书——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有感

2014-05-21 00:07:04 来源:周亨通 分类:学生天地 阅读量:

小引

据报道:“2012年2月25日23时03分,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在新浪微博发出如下文字:‘去海里(指中南海)见老领导,被推荐读本书,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而不久之后的11月30日时任中央纪检委书记的王岐山便在中纪委座谈会上对与会专家学者说:“现在很多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进入中国读者视野中的时间并不长,1992年9月才由商务出版社推出首个中译本,据其1856年问世已经整整过去了135年。在这次中央推荐阅读之前,这本书和她的作者托克维尔只是极少数象牙塔人士偶尔谈论的话题;而在此之后,社会上迅速就刮起了一股阅读热潮,从11月到次年4月短短5个月里,各出版社就至少出了12版该书,读者范围之广,反响之强烈可见一斑。笔者本人同样也是跟着这“一窝蜂”的劲头去买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可这种政论书不算很对胃口(我嗜爱的一般是历史文学类书),读了一小半便给搁下了。这回看见徐校长又推荐,便抽出两天空把她一口气读完了。《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本内容十分深刻的书,我自然不敢说自己完全读懂了,在此,也只是不揣浅陋,寻章摘句,略加分析,希望能给阅读该书的同学提供帮助以及引起更多同学的兴趣。我阅读的版本系《旧制度与大革命》首个法语全译本,钟书峰译,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内容较商务版更多,推荐大家选择。

启示一:“大革命,并非在封建制度残留最多、人民受其压迫最深的地方爆发,反而是在压迫最轻的地方爆发。”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政论书中的一朵奇葩,很少有这样一本书能那么深刻地搅动读者的神经;而她的作者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同样也是一位奇才,他似乎总是有一种料事如神的本领,令他的书魅力独特,后世有人因此把他称作“未来学”的奠基人。

托克维尔在这本名作中探讨了18世纪末法国封建专制政府腐败透顶、不得人心,导致最终崩溃,但由此产生的剧烈社会动荡却未如革命者所预料的那样换得美好的未来。无论是原来的统治者还是革命的群众都在这场斗争中被仇恨和怒火吞噬,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那么为什么大革命会率先发生在法国呢?不在农奴制残余还十分严重的德意志,也不在落后贫穷、毫无希望的沙皇俄国,反而是整个欧洲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最早彻底解决平民百姓温饱问题的法国呢?这正是政府体制和能力的发展没有跟上经济文化发展的矛盾实例,人民的思想水平提高了,专制政府逐渐暴露在人们面前的腐败无能却没有任何改善,因此人们开始憎恨它,压迫最小之地,却成为最难以忍受该制度之地。这也说明,物质水平的高下并不决定一个社会稳定的程度,当今中国热议改革的意义正是在于此。

启示二:“对于坏政府而言,最危险的时候,往往就是开始改革的时候。”

这是全书中最有名的一句话,也是被后人引用最多的一句话。对于当前中国的改革进程,有“刁钻”的网友便据此认为:不改革等死,改革找死。似乎三十年来发展神速的神州大地已经陷于万劫不复的深渊一般。其实,托克维尔的前提说的很明白,这句话是针对“坏政府”而言的。

那个已经“万劫不复”的法国封建王朝当年便先是长期无动于衷地漠视人民的不满,镇压改革的呼声,把自己一步一步逼到了墙角,最终面临全面危机时才匆匆实施敷衍性的改革,结果反倒是提前解开了人们身上的枷锁,加速了自己的灭亡。托克维尔正是有鉴于此,才发出了如此无奈、矛盾的感慨。

上世纪90年代的苏东剧变是最近的一个实例,先拒绝改革,最后被逼的没办法了,再一股脑地胡乱改革,结果是一错再错,无法挽救,苏联解体使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最沉重的挫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在过去三十年来发展中积累的问题也不少,问题的出路只有改革,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改革以适应人民的需求。

启示三:“虽然臣民逆来顺受,官员耀武扬威,但是,官员们只要稍遇反抗就不知所措,略受批评就会惶恐不安,简直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

来源:周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