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像一场梦,承载着每个人对学术的憧憬,而我的研究生,则像一部小说,小说的名字叫双城记,一段四维世界里的故事。
故事的起点是2012年9月的成都,这个承载了我生命中最好年华的城市,曾经以为自己会离开,却未想到又从这里重新起步。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前奏,我的故事的前奏发生在2012年7月的武汉,一座我去过的最东边的城市,我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带我参观了武汉长江上的每一座桥梁,在现场为我们讲述桥梁设计的思想和工程实践的理念,那一刻,火车从天兴洲长江大桥上通过,我知道那就是桥梁工作者的梦,那一刻,鹦鹉洲长江大桥的墩台还在继续施工,部分露出水面,我知道那是桥梁工程师在圆梦,那一刻,在设计室的图纸上,还有很多的大桥在规划,进行设计方案的比选,我知道那是桥梁设计师在追梦;永远忘不了导师两鬓的白发,忘不了导师给我上的第一课,不是做学问而是做人,从此,我记住了一个词叫担当,记住了一座桥叫招宝山大桥,记住了一种方法叫无应力状态法。
故事的第一章叫研一,一段忙碌而充实的日子,尤其临近期末的时候,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报告,建不完的模型,时常的陪伴是凌晨路灯下的唐臣路和早晨镜湖边的白鹭,这一年我记住的一类桥型叫曲线梁桥,记住了一类结构叫组合结构,记住了一种方法叫有限元法;这一年,我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并且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桥梁维护与安全学术会议,聆听前辈们的科研经验和成果,同时自己也有幸在会上作学术演讲,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习之外在研究生会的日子,是我研究生阶段生活的点缀,作为部长,组织迎新晚会,筹备结构设计竞赛,给了我很多在学术研究中无法体味的灵感和成就感;成长难免会伴随痛苦,我也不例外,幸好有书相伴,我以为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有一本书深入骨髓,珍藏在生命的最深处,在燥热的午后品茗,一杯咖啡,一本书香,一切都归于平静。
故事的第二章要从2013年8月的武汉开始说起,从中铁大桥局举办的中美桥梁学术交流会说起,这场交流会上我认识了美国田纳西大学的终身教授马中国教授和来自各个高校的青年学者,他们给我了很多启发,教会我很多的理念,做学问不应该只是学,更应该去思考、去开拓我们这个领域那些方面做得是不够的,也就是科研中提到的前瞻性;这一年,鹦鹉洲长江大桥的三座桥塔已然建成,大缆的架设也基本完成;这一年,我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流体方面,对于围堰在波浪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不过我首先要解决自己的学费和住宿费,很幸运,这一年被评为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也拿到了欧维姆专项奖学金,周末再也不用出去做兼职了。2014年4月,又一次来到武汉,这一年,武汉的樱花很美,我在中铁大桥局,和导师、师兄一起完成了分阶段分析理论杆单元和梁单元几何分线性的数学证明,也是我正式做毕业论文前的一次试炼。
故事的第三章有两个核心词叫工作和论文,2014年7月,在中铁大桥勘察设计院,我进行了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题目是《分阶段施工桥梁线形控制》,答辩前后各三个月时间,主要完成了我的毕业论文中最核心的两个数学公式的推导和简单的实例验证;离开武汉前,又一次来到长江边,我想再看一眼鹦鹉洲长江大桥,这座在研究生阶段陪我一起成长的桥梁,这一年,鹦鹉洲长江大桥的主梁和桥面铺装基本完成,通车指日可待;这一年,最重要的是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毕竟这是自己走入社会的第一步,只是找工作的过程充满焦虑和不安,终于,在2014年11月,我通过了武汉中铁大桥勘察设计院的笔试和面试,这个在研究生阶段和我有着不解之缘的城市和公司,也许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我的故事没有结尾,毕业是另一个开始,只是白驹过隙,好想再读一次研究生,因为这就是我们的青春,也是最美好的行囊。
12级桥梁2班:王帆
来源:土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