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风采录】科研路渺凭桥渡,石洞云深任我寻——专访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15级桥梁工程系博士段伦良

2018-12-19 16:00:34 来源:1066vip威尼斯 分类:学生天地 阅读量:

段伦良,1066vip威尼斯桥梁工程系2015级博士生,2018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在至今三年的时间里,以第一作者发表(含录用)了四篇SCI以及五篇EI,参与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四年获得博士生特等学业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研究生称号,参加了中国力学大会、ISOPE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并任国际著名SCI期刊《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的审稿专家。

12月16日下午一点半,段伦良师兄在九里逸夫馆一楼接受了采访,与大家分享了他的科研和学习经历。

投身学术,始终不渝

2015年,立志于投身科研事业的段伦良,申请了硕博连读,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新阶段。关于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的初衷,段伦良提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师团队本身浓厚的研究氛围,自己对于学术的兴趣以及在未来继续搞科研的志向,种种因素使得他攻读博士成为了冥冥之中的选择。

在转读博士之后,段伦良最大的感受就是深切的感觉到了毕业的压力,虽然刚开始也迷茫过,但很快这种压力就转变成了他坚持的动力。很多人在做试验或者计算的时候,如果发现自己花了很长时间研究的因素对自己的问题没有影响,就会非常的失望,而段伦良却不这么想。在硕士期间,段伦良就始终坚持以做学术为导向,他觉得,即使花了很长时间才发现研究的因素对问题没有影响,这也是一个有价值的发现,可以帮助后面的人不会再重复自己的路。

厚积薄发,宁静致远

经过三年的积累,段伦良已经发表了很多的高水平论文,在科研学习这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理解。首先肯定是要多学、多看,要花足够多的时间阅读大量的高水平文献;其次是要多交流,段伦良所在团队每年都会开展一次内部的交流会议,全国范围内已毕业或未毕业的同门都会积极参加,相互交流一些行业的前沿情况,既可以学习别人的思想,也可以避免自己在研究上走到别人走过的路;还有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确保自己所做的东西是前沿的、有价值的,段伦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三年来段伦良按照始终如一的严格标准要求自己,才让自己的科研能力上升到一个又一个台阶。

在现在丰硕的成果背后,是一道道的坎。刚进入博士阶段时,阅读一篇外文文献就需要段伦良花费好几天的时间,在研究上遇到棘手的问题更是司空见惯的事。但这些坎都被段伦良依次迈过,文献的阅读可以通过时间日积月累变得熟练,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与同门交流、与导师交流或者导师推荐的行业其他学者交流来解决。

累累硕果,天道酬勤

如今,段伦良已经有4篇一作SCI和多篇EI文章见刊或录用,在被问到哪篇或者哪几篇文章在自己心中有着不一样的分量时,段伦良表示第一篇和第三篇SCI文章对自己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篇文章是万事开头难的第一步,光是模型的建立就花费了他足足一年的时间,最后的发表也让他感到了足够的成就感;第三篇则是因为那是博士课题真正确定后的第一篇论文,这篇文章对他今后的科研生涯可能会有更大的影响。

关于论文的写作和发表这一块,段伦良也表示,论文是成果的展现,而前期的准备是更为重要的,在课题钻研出来后,写论文应当是水到渠成的工作。

长路漫漫,吾将求索

最后,段伦良也向各位师兄弟提到了一点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建议,那就是无论自己参与的课题有多大、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多少,都要先化大为小,从诸多的大问题中找到一个个小的点子,凝练相关的科学问题,再从这些小的点子上出发,查阅文献、准备相关的试验或进行数值模拟等。这样解决起来,思路更清晰,目标也相对明确,值得大家考虑。

在明年毕业后,段伦良将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关于接下来的目标,他表示,希望自己可以在科研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我们也祝愿段伦良师兄继续在其他地方发扬交大学子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学术的前沿勇于探索,开拓创新。

文字:赖孝辉 摄影:李雨强 编辑:蒋新政

来源:1066vip威尼斯